壓力表測量誤差的產生多與
溫度變化、安裝方式、振動幹擾及
校準周期相關,需針對性采取規避措施,確保測量數據的準確性。
溫度變化是最易被忽視的誤差來源。壓力表內部的彈簧管(核心測量元件)由金屬製成,其彈性係數會隨溫度波動而變化:溫度升高時,彈性係數降低,相同壓力下彈簧管形變增大,導致示值偏高;溫度降低時則相反。例如,在夏季露天管道使用普通壓力表,若環境溫度從 25℃升至 45℃,測量誤差可能從 1.6 級允許的 ±1.6% 擴大至 ±3% 以上。規避此類誤差需根據環境溫度選擇適配表型,如高溫環境選用帶溫度補償功能的壓力表,或在壓力表與管道間加裝冷凝管(測量蒸汽時),將介質溫度降至 50℃以下。
安裝方式不當會直接影響測量精度。根據規範,壓力表應垂直安裝,若傾斜安裝(如傾斜角度超過 15°),指針與表盤間的摩擦力會增大,導致指針遲滯或讀數偏差。此外,安裝位置若靠近閥門、彎頭,介質流動產生的局部湍流會造成壓力波動,使指針頻繁擺動。正確的安裝方式是:將壓力表安裝在管道直線段,遠離閥門、彎頭至少 3 倍管徑的距離;若必須傾斜安裝,需在表盤上標注傾斜角度,並在後續校準中修正誤差。
振動幹擾會導致指針 “跳針” 或機芯零件磨損。在泵、壓縮機等振動源附近,普通壓力表的指針會因振動無法穩定指示,長期使用還會導致遊絲變形、齒輪齧合間隙增大。解決辦法是選用充油耐震壓力表,其內部填充的阻尼油(如甘油、矽油)可吸收振動能量,使指針平穩;若振動頻率較高,還需在壓力表與管道間加裝減振接頭,進一步削弱振動傳遞。
校準周期過長會導致誤差累積。根據《計量法》要求,用於安全防護、貿易結算的壓力表(如鍋爐壓力表、燃氣表)需每 6 個月校準一次;普通工業用壓力表可每 12 個月校準一次。若超過校準周期使用,彈簧管的彈性疲勞、機芯零件的磨損會使誤差超過允許範圍,可能導致生產事故。例如,未及時校準的鍋爐壓力表若示值偏低,可能導致實際壓力超過安全閾值,引發爆炸風險。
通過控製溫度影響、規範安裝方式、削弱振動幹擾及按時校準,可有效降低壓力表的測量誤差,保障數據可靠性。
